广州大学城又一重要考古新发现南汉开国皇帝
2016-4-20 来源:不详 浏览次数:次广州大学城又一重要考古新发现南汉开国皇帝刘岩皇陵现身
又一座南汉皇陵在广州大学城被发现:该皇陵在陵寝制度上全国首见,而在其中发现的一通石哀册证明了这就是南汉开国皇帝刘岩的陵墓。
此前被称为“康陵”的“刘王冢”被重新认定为康陵墓主刘岩之兄刘隐的陵墓―――德陵。
地上建筑地下玄宫 坛墓合一全国首见
据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冯永驱介绍,南汉皇陵的发掘从去年6月开始,两座陵墓分别位于北亭村的青岗和大香山。
康陵在德陵南边,相距约800米,处大香山南麓,分地上建筑和地下玄宫两部份。地宫位于山坡南端的一级台阶,为带墓道的竖穴砖室墓。墓穴上方为砖土结构的圆坛建筑;山坡的第二级台阶,在圆坛的东北和西北面筑有方形台基。三者呈倒“品”字形散布,相距约50米。坛体为方座圆丘,由圆台、方台、散水等分层构成。与长江以南的脸上长白癜风帝陵有近似之处,即不用过洞、天井、前后室之间后甬道的形制。
有不愿意泄漏姓名的专家指出,康陵积土为陵,却又与众不同:在坟丘上建成砖壁圆丘,在中国陵寝制度上是第一次发现!康陵是五代陵中非常完全的1座。据悉,康陵地面建筑范围非常宏大,现还在不断扩大发掘范围。
建筑构件散落1地 陵坛统统可以复原
据冯永白癜风专科医院驱介绍,圆台为砖包土结构,直径10.5米、现存高2.1米。中心以红黄土夯筑,外围包砖。圆壁用长方形灰砖纵横交错叠砌,近顶部向上收分,外脸涂抹白灰。圆台下为方形台座,四周均设置散水。坛朝南,由南而北分别有坡道、门台、门道。坡道北向南略斜,有墁砖残迹。在坡道北端东西两侧各发现一堆残瓦件,估计有上盖构造。门台设在方形台座的南侧,长方形砖土结构,砖砌台壁。门台处发现大量板瓦、筒瓦和瓦当等,推测此处上方有屋盖。门道位于圆丘南壁正中,东侧还留有石门砧,表明当时设木门。
一个盗洞就打在坛门位置。“根据这些情况,地面陵坛建筑等统统可以复原!而且肯定要复原!”一名专家明确告知。
地宫屡次被盗 棺床宽两米多
圆坛下就是地宫,墓道在圆坛坡道下面。墓向朝南,由封门、甬道(门洞)、前室、过道和主室组成。室内全长11米、宽3.15米、高3.3米。墓室结砌四重券顶,门洞两重券顶,砌砖封堵。门洞外横置3块大石板加封。前室短浅,横向,壁有直棂假窗和小龛。过道砌栏槛。后室每壁各列2行15个小龛,后壁有一大龛。墓底铺方形砖。
主室砖砌棺床,宽2.25米、高0.2米,长度因破坏不详。该墓大量使用石灰,墙面原来都抹灰,部份保存较好,厚的达1厘米。有的地方涂黑色,还见刻画双线填黑色,由于脱落严重,图案不详。
由于曾遭屡次盗扰,两个主要的大盗洞分别在前、后室凿穿券顶,完全器极少,陶瓷器为罐、碗残片,还有石俑残件、玉石片、银环、开元通宝铜钱等。遗物中特别的是香蕉、菠萝、茨菰、荸荠、桃子、柿子和木瓜等陶制生果,和碗、杯、瓶等玻璃器皿残片。
珍贵“石哀册”面世证 广州3陵此为康陵
为何考古专家那末肯定这就是康陵?由于他们发现在前室当门横立着一通石哀册!该石哀册保存完好,其形如碑。志文楷书,首题“高祖天皇大帝哀册文”,38行,满行35字,共1062字。石哀册上明确记载:高祖(刘岩)于大有十五年(942)四月崩,于光天元年九月“迁神于康陵”。哀册文用成熟的墓志铭文体,在叙述中夹入骈列的赞美之辞,最后是4字体的骈文。
据介绍,帝后入葬日举行遣奠时所读的最后一篇祭文,刻于册上,埋入陵中,称哀册。唐末五代,刘岩于后梁贞明三年称帝于广州(兴王府),国号大越,次年改成汉,史称南汉。大宝十四年,南汉亡。南汉立国55年,历三世四主。经过今次发掘并结合史书记载可推知南汉国有3陵在广州,即刘隐的德陵、一主刘龚的康陵、三主刘晟的昭陵。刘岩即位当年,追尊其兄刘隐为烈宗襄皇帝。《资治通鉴》和《新五代史》都有关于襄帝陵的记载,南汉大太监龚澄枢曾任德陵使。刘晟的昭陵已于1953年发掘。南汉3陵的结构、范围及建造形制基本相同,都是多重券拱的砖室墓,分室,两壁砌出成列壁龛,用大石板加砖墙封门。(张演钦)